来源:蓝色月光文学网 时间: 2021-04-05
作者:孙丕恕
以信息技术突破和应用为主要驱动力,我国正在走入“新常态”经济环境,这也预示着在改革开放30多年之后,中国经济再一次走到了升级之路的起点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IT技术的发展正将中国企业带入全新的“互联网+”时代,“中国制造2025”规划了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创新驱动、智能转型的新一代工业革命使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新的经济升级之路和竞争起点,有着强烈的技术驱动和创新驱动的特性,而在这些方面并不是我国的传统优势所在。当前,中国经济总量已跃居全球第二位,但经济规模大而不强,经济增速快而不优。如何在新形式下找到优势、扬长避短,迅速将技术和创新与市场和需求相结合,成为摆在中国面前的重要课题。
我们看到,丰富的需求和全面的生产基础,正在中华大地上驱动着全球最全面的工业创新产生,从产品生产层面解决需求。“互联网+”概念的推进让癫痫病吃什么对身体好所有的企业踏上信息高速公路,形成多层级、全面性的互联互通,大大改进企业运行状态,大规模提升效率。“中国制造2025”规划,将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直接驱动生产核心领域的创新和创造,把“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而从更大的层面思考,用信息技术释放全产业活力,让政府、金融、通信、交通、能源、建筑、服务等所有的行业,都进入生产制造行业的创新状态,发展中国特色的“数据经济”,是新常态背景下挖潜中国经济潜能,实现经济升级并赢得全球竞争的关键。
那么,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数据经济”呢?
“数据经济”,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海量数据的互联和应用为核心,将构成社会运行基石的传统产业,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相连接,把数据资源融入产业创新和升级的各个环节,变革传统产业运行方式和价值输出模式,建构新的高效、智能、便捷的社会运行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新经济形态。中国特色的“数据经济”的主旨就是,释放传统产业无穷潜能,将经济形癫痫病要怎么治疗才能够态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转向以信息技术创新驱动发展为主,促进研发、生产、输出环节的提质增效全面升级。中国特色的“数据经济”,意味着从现在的“两化”融合、“多化”融合,发展成为数据“融入”一切产业,意味着对传统产业发展模式进行全面重构。
发展中国特色的“数据经济”,我们要在已有的基础上,把握好新的“天时、地利、人和”三大关键方向。
天时: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数据经济”的时势环境
虽然经过几十年的信息化发展,但中国信息化基础建设仍然还存在着“信息孤岛林立”和“发展失衡”两大问题。
“信息孤岛林立”造成的主要原因,是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传统的单位内建设和应用原则。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完全依据本单位需求,在行业、区域甚至单位内不同部门间,都存在信息不畅通、不链接的状况(如公安、交通、户籍系统都不通,企业研发、生产、销售和物流环节不通)。孤北京儿童医院羊羔疯科岛导致信息不能共享,不能进行有效数据挖掘分析,更不能带来创新价值。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云计算技术。建立以数据应用为核心的云计算中心平台,让各个孤岛在统一的数据环境下运行。在不改变原来的应用系统的前提下,云计算将不同孤岛的数据在一个平台上运行,能够最快、最安全和最大限度地打通已有业务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和融合,一起进行价值的挖掘和应用。我们要注意,简单地实现“互联网化”,不能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仅仅完成泛在网络链接,不能实现系统内数据的融合与应用,更不能实现业务升级和创新。发展“数据经济”的全面信息化包括社会信息化、政府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加强统一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协助传统产业进一步打通数据流、信息流与互联网的互联互通,进而改变旧的经营模式和生产方式,释放数据创新的力量。
而解决信息化“发展失衡”,实际上是消除数据鸿沟的问题。以往信息化在不同区域、行业的发展不平行,已经形成了基础设施鸿沟,造成北京军海医院正规吗 你知道吗“数据经济”运行不畅。就像过去我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一样,“数据经济”时代的发展也首重“铺路搭桥”。解决信息化“发展失衡”的问题,还是需要云计算技术充当工程兵。
建立服务区域和行业的云计算中心,能够实现从缺失到领先的蛙跳式发展,一跃实现大数据分析和应用的领先能力。在以软件定义的云计算基础架构环境中,构建服务于不同产业和经济方向的数据处理和支持平台,能够在不同区域间、不同行业间消除数字鸿沟,实现区域数据交流产生的巨大商业价值,让传统产业可以进一步打通生产制造、销售物流、产品研发、服务支持等各个环节,提升生产能力和资源效率。
如今,以云计算中心为代表的数据中心已经成为继水、电、气、路之后另一种关键性基础设施。在我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中,不仅包括传统的交通、能源网络建设,还应通过建设和运营云计算中心,推动相关国家紧密连接我国经济政治体系,从而构建范围更广的新型“数据经济”生态圈。
Copyright © 蓝色月光文学网 2002-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 ICP备 12009818号